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之: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指导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4-12 阅读:15276

 

高中生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之: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指导

高三学生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高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因而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地影响高三及今后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一、高三学生常见心理简析

1、成绩唯一的功利心理

作为毕业班学生,把成绩放在首位,本是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到了高三,由于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他们视成绩为唯一的追求而排除其它一切,每次考试“分分计较”,还不时提及某某同学在考试中作弊,其成绩排名不应在我之前等等。其次,对集体漠不关心,集体活动不积极参与,常常以冷言冷语讽刺或挖苦其他积极向上的同学,造成同学关系极僵。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具体表现在情绪会由于成绩的上下波动而有极大的变化,经受不住挫折。偶然一次考试成绩与期望值距离较大,或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不如了却此生,陷入深渊而不能自拔。

2、自我为中心的孤独心理

班级中部分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有少量学习中上水平的学生。在他们从初中考上高中后,原来所承载的优势在两年后不再;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不错,只不过缺少努力罢了”的思想,因为所处的“角色”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受教师关注偏少,长期形成一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提高缓慢、容易满足于现状的心理,但同时他们个人的基本素质又决定他们不会与学习“特困户”,思想品德“落伍者”在一起,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中间一族”,再就是他们得到较少特殊关注,体会不到集体的温暖,老师往往他们定格在高考线上的“临界生”。

3、自暴自弃的自卑放任心理

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是靠父母的社会关系或其他非正常渠道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但是他们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之一。由于学习能力层次比别人低,学习目的靠父母的关系支撑,学习态度就自然决定了他们成为老师讲、同学议、家长说的对象,常常感到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到了高三,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他们对学习更无信心,如长期得不到关心、帮助,彻底抛弃了最后一点自信心后,他们就会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4、考试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的焦虑心理

考试焦虑在高三学生中尤为突出。大部分学生都有考试焦虑情绪,只不过是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已。有的学生一到考前就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多种症状出现。甚至发烧、肠胃炎发作,有的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女同学还出现经期紊乱。学生考试焦虑症结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认为“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这里也存在一种较明显的群体效应——宿舍群体、原班级群体、兴趣缘群体等等。一但群体产生积极上进的动机,对他们个性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将影响群体本身的同时,整个班集体也会遭殃。

分析学生的种种心理,我们发现。他们对外界的反应是敏感的:无论是来自学习上的困感,还是来自生活中的迷茫,都时时影响着他们,而他们致命的弱点是缺乏这方面的认识经验。我们采取的对策是帮助各类学生分析""因,科学地适时地对不同类型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教育,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因素,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尽快尽好地调整好身心,成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借助于环境进行心理调节

教育环境对学生主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高三学生对学校等周围环境已十分熟悉。如果能让周围环境微妙的变化时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让他们的心理顺应毕业班的具体环境,必定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切实利用学校现有的硬环境。

虽然学校大的硬环境不易被某班级某个人所左右,但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硬环境是完全可以利用的。有的班主任为了营造毕业班浓厚的学习氛围,往往让规章制度上墙,鲜明突出;有的班主任早早进行迎高考的倒计时,弄得十分紧张。其实过度紧张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反而是不利的。略作留意,哪怕在讲台上摆上一束鲜花,在教室角落摆上报刊、杂志,都会让学生觉得舒适,温磐。另外,教室中的黑板报也是一道风景线,有经验的班主任就不会让这一块“风景”成为摆设。开学伊始,黑板报上班主任的几句热情洋溢的致辞,会把全体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距离拉近;临近考试,黑板报上班主任那几句亲切的叮哼,会让学生感到父母般的关怀;学生失败了或是胜利了,黑板报上班主任的字字心语,会让学生能信心十足地面对现实。可见只要利用得当,温馨的教室环境将是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条件。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例如,某学生性格较为孤僻,加上学习任务的加重,到了毕业班他更加不与外界交往,日久形成一种孤僻的心理,这一缺点直接影响他的学习。了解这一情况后,班主任可利用同桌,同宿舍,同村等一切可利用的人际关系,来影响他,改变他,拉近他与周边人的关系。一段时间后,他与别人的交往多了,学习也比以前有信心了,这一些都得益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二、高三学生个案简析

某男生甲,高三住宿生。来自远离韶关的某县一镇中学。高三上学期时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下学期又担心对自己缺乏约束力,多次要求家人到韶关陪读。主要原因是由于对网络游戏过于痴迷,一旦放纵于网络游戏,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成绩上就立即反映出来,同时又常常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自责。见到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是避让,就是上课时,埋头于书本,尽量避开老师的目光。这些行为往往在高一高二已相当严重了,只不过是学习的压力还能够承担,表现不够明显而已。而到了高三,学习压力的增加,加上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和对自己期望值的提高,信心承载力有限就明显表现出来。特别进入高三下学期,备考紧张频率在加大,学习任务的繁重程度逐渐与自己学习态度和能力存在着矛盾;而且自己认为网络游戏的诱惑力虽有所降低,但周末时,仍存在对游戏刺激的追求和向往。

某男生乙,高三学生。虽然一直在某学科有突出的表现,但其他科目很不理想,且与同学相处,常有暴力倾向,并引发与老师、校警顶撞的事件,后还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小学期间五、六年级时,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养父母,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反差。特别是初中起,逐渐对养父母产生抵触,不尊重、甚至呵斥养父母,以一种“桀骜不逊”的性格自居,向养父母伸手要钱,不说明理由。到了高中,其性格“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同学和老师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该男生还在高一、高二期间观看、阅读过涉及“黄毒”的VCD和书刊,而且在同学中大谈其中的内容,被同学称为“色魔”。逐渐性格上更加霸道,对同学的关心或善意的批评以抡拳头来说话。特别是对某学科的偏爱,频繁向养父母要钱购买相关书籍,养父母的微词成为其呵斥养父母的导火索,养母为此多次生病住院。

主要原因:1、把养父母的养育当成是成长的“绊脚石”,导致家教失去了第一位的作用,滋长了其霸道,“惟我独尊”的性格;2、放纵自己,良莠不分,缺乏最起码尊重他人的品质。

某男生丙,高三住宿生。来自韶关郊县,对自己缺乏信心,同时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思想,过度信任自己的“实力”。

某高三女生甲,单身家庭,与母亲生活。母亲为一工厂职工医院医生,初中由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高中部。进入高三后,独来独往,与同学交流少,有“小哑巴”称号。上大学后,由于对生活环境不能适应,军训未结束就退学。经与其母亲面谈得知:做事磨蹭,无目标,随意性较强,自我为是;对家长封闭自己,对老师的关心置若罔闻;忧郁,眼睛常出现发直,曾有轻生的举动;常常一个人关在自己的书房上网、进行QQ聊天;特别是青春期到来时,种种迹象让当医生的母亲都无法去解释。如:大声唱歌、喜怒无常、绝食等现象。

某高三女生乙,父母亲工作单位离学校较远,高一、高二一个人住在父母单位在市区的住房。进入高三后,独来独往;但男同学常常与其开一些下流的玩笑。经与其母亲面谈得知:一直生活在外婆身边,直到上高中,才回到父母身边。但是,任性、不尊重父母、不尊重他人表现较明显;对父母提出过多非分的要求:如要求父母给更多的零花钱(每周超过100元);要求父母允许其在其他同学家留宿;要求父母到市区陪伴自己,但不要太多干预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学习等。

某高三女生丙,与同学相处不好,个人过分讲究卫生,但又是课室垃圾虫,其所在位置垃圾遍地,常为此与其他同学争吵。上课时不停吃东西,与其母亲交流时,诉说其中餐或晚餐少吃或不吃,仅靠零食维持每天的需要。母亲因此请假到市区照顾。同时,经常“煲电话粥”,长达一个小时的电话天天必有,多数为与同学闲谈或相当数量是接听声讯台内容。在老师主动与其沟通中,诉说心中倾慕某某男生多时,几次积极、主动的倾心追求,均遭软拒绝,心中烦闷。同时该女生还述说其看过许多的有关“性”描写或“性”镜头的书刊和VCD之类的东西,心中充满一种尝试和憧憬。作为老师多次提醒其要与男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其述说常有部分男生(也看过许多的有关“性”描写或“性”镜头的书刊和VCD之类的东西)主动对其提出“性”要求,但遭拒绝。经与家长(母亲)多次交流得知,其主动与家长交流很少。据其反映,母亲采取的交流方式均为“审犯人”似的问答形式。

三、从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这些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个案足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遇到问题,动则武力解决;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意志脆弱,在生活、学习上不自觉地存在难"断乳"心理;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出现心理障碍,必定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加教育引导,会直接影响学生本人及班级集体,造成严重后果。

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教育

() 通过学习心理与学法辅导进行心理调节

1)专题讲座

2)考前动员

3)个别辅导

4)组织有效的活动

5)考后心理指导

() 适时改变师生现有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教育

要让班主任的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班主任的威信极其重要。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应认可老师。师生间一切相斥的,不相融洽的因素,都会让班主任的心理调节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①班主任应“走向”学生。

②班主任应从心理上“认可”学生。

③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四)

自信三步曲:

1、 不要小看自己:自信的秘密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而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成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2、 毅力加勇气

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一个自信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3、 目标具体,虚心请教。

思想道德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育部长周济一语中的:“切实把德育做到学生心理去。”

身处当今这个充满诱惑、信息横流的社会,且不说影响即时即地,动画闪烁耀人耳目,网络更是穿越时空……凡此种种,如今的中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大大区别于短缺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以此概括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虽然有些夸大其辞,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德育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之艰难。现在学校德育看起来是人人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是学生的呼唤让我们清醒:必须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上来,开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模式,把“管”变成“导”。

通过一项问卷调查: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恭喜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老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

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业的辅导者、生活的指导者、心理的疏导者,以心灵感受心灵,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

正是因为中学生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而该年龄段的人又是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本身并不是犯罪因素,而是因为这一时期心理、生理上的特殊性,容易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犯罪,所以在研究中学生犯罪因素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中学生这一主体的特点。中学生这一主体在生理上有三个特点:首先身体外型增高的曲线出现了陡坡现象,接着体重也猛增,这一年龄段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比青春期以前要快一倍到两倍,出现了身份体各部分不协调的笨拙期,摔打、踢跳动作有了明显的增强。其次青春期机体能量的代谢率比较大,变得感情易于激动,肌肉活动多,饮食量的猛增;第三、青春期性机能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出现了付性现象,而且由性激素的分泌而有了性的生理冲动与体验。性激素的分泌不仅直接作用于特殊的性器官,而且广泛地影响到整个机体生理发育。这三者之间有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对青春期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心理方面,中学生在社会诸关系的相互作用影响下,心理上出现了多种矛盾,经历着起伏不定的变化、转化的过程,初步形成了世界观。中学生心理方面主要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物质欲望的不断增长和满足相对减少的矛盾。父母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总是给予优待的,但当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需要的以及追求的东西大大超过了幼儿时期,一般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再满足的,甚至还会降低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的可能性相对减少的尖锐矛盾。当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可能采取偷、抢等犯罪手段取得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依附关系与自立要求的矛盾。小学时期,基本上是依附于家庭,当他们进入中学之后,与人交往更频繁起来,有了自己对人、对已、对事迹进行评论的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他们渴望独立,但他们的经济仍然受到家庭的限制,而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不是耐心引导,而是予以严厉斥责,则会促使他们反感、厌恶、反抗,容易造成与家长、老师关系僵化、破裂,严重的出现逃学、夜不归宿,和不良品行的社会青年搭成一片,极易受引诱而滑入犯罪的深渊。 

3、性生活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等的矛盾。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性的蒙发到成熟的过程中,机体内部新出现性激素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感受、体验十分显著,远超过性成熟之后的正常情况;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道德、法律观念不完整,理解得很肤浅,情感一冲动,往往置道德、法律而不顾,在中学生犯罪中突发性暴力性案件多的原因也在于此。 

4、活动能量和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是行动超出认识的水平,往往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了,而且做了之后仍不知其所以然。感情易于冲动,想做什么,总是在易激动的感情驱使下,不顾一切的去行为,或者固执偏见地蛮干,或者由理想支配而做出惊人的事迹。 

苏行的日记——“上了高中,压力好大,上了高三,压力更大。父母的期望不能辜负,老师的耳提面命令我招架不住……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学们也在明里暗里和我较劲。考完试后,要和我对答案,问分数,再说一些似吹捧似讽刺的话,好难受。却又不能发火,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了。

我想自己回家复习,想一个人在一间房间里单独呆一段时间,哭也好,思考也好,我就是不愿意和人交谈。我这算心理疾病吗?将来到社会上是否也难以和人相处……”

点评:成绩优异者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高期望,由于他们处于金字塔尖,所以就更加谨慎小心,高度紧张。与此同时,成绩优异者之间也互相竞争,学习一般者则或明或暗地嫉妒他们,也使他们几乎得不到同伴群体的支持和理解。

苏行就是这样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他的应对方式是:压抑,回避,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逃离外界的压力。这样下去很大的可能是形成孤僻的性格,与他人难以相处,难以适应新的生活,这的确就是心理问题了。

小建议:如何跟压力说“再见”

1.无论你的压力是大是小、能否消解,请保持乐观的心态。

2.假如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减轻压力,请努力,并且尽量设置好每日目标。

3.将压力写出来,有利于你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也有利于释放压力。

4.找个理由开怀大笑,一个滑稽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笑话都可以。

5.想哭就哭吧,哭完之后继续努力。

6.间隙时间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喜剧。

7.随身携带风油精一瓶。

8.需要帮助时,别吝啬自己的语言。

9.记得告诉自己:我可以应付的。

10.目标太大容易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48%的高中生没有学习动力,73%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80%的学生不会自我奖励,40%的学生有困惑不会向人倾诉……昨日,在“高考心理助考报告会”现场,郑晓边教授列举了他正在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与团体辅导研究”的前期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现在的高中学生面临各种挑战,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冲突增加、考试压力加剧、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学生,超过半数存在过度焦虑状态,其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

因此,郑教授以“五心十法、教养互动、应对高考”为主题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告诉家长如何给予孩子适当的期望和压力,及时提供心理支持;教导学生如何调试自己的情绪,满怀信心迎接高考。

贴切教养的五大心灵处方应对高考的“五心十法”,包括贴心、细心、舒心、恒心和信心,而每一“心”中都包含着两个应对高考的方法。

贴心:贴近互动、贴切教养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专家,郑教授感叹,“如今的亲子关系为什么总是很紧张?”、“朝夕相伴的父母与孩子为什么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关系?”等,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天气预报”,孩子放学回家后心情好,全家皆大欢喜;孩子愁眉苦脸,家长跟着提心吊胆。

殊不知,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爱”有时反而让其反感,因为家长已经忘却了孩子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其实,贴心教育就是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学会双向思考。

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郑教授开了以下心灵处方:教育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不能仅仅用“为父母争光、出国留洋、出人头地”等教育孩子;与孩子探讨具体的学习目标时,要设定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教导孩子将成功归结于能力,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与孩子换位思考,经常沟通;指导孩子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帮助他们预防疲劳。

细心:细心学习,细致得法“细心”是针对考生而言,即学会“细心学习,细致得法”。郑教授说,细心不是一日之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如按PQRST程式学习,即预习———提问———阅读———自我背诵———测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考生等于成功了一半。

舒心:舒展心绪,舒养身心在离高考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生要做到舒心,即舒展心绪、舒养身心。郑教授举例道,考生打开试卷看到第一题不会做时,会宽慰自己放一放,再试第二题,但结果又不会做。这时他听到隔壁同学笔头“唰唰”作响或翻页声时,心情就会越来越紧张,严重时还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生可提前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因为良性的暗示在考场上经常具有戏剧般的功效。比如考生可以在心中默念“人家翻页,说明第一张题目都不会做,而自己做前面题目得分都比他们高”、“这一题我不会做,别人就更不会做”。这样的自我暗示能够有效地舒缓考生心绪,排除他们因焦虑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症状。

“其实舒心还能改变许多孩子的自卑心理。”郑教授说。有一个女孩因为父母离异,变得自闭敏感、沉默自卑、甚至自怨长得不够漂亮。因为长期处在内心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控能力薄弱,她最终昏倒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这样的考生,帮助他们舒解自卑心理非常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让孩子从小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认识到“我也能行”。

克服自卑的心理处方比较简单,让孩子读一本伟人传记,听一场精彩的成才报告会,改变孩子旧有的观念等等,都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顺利走进高考考场。

恒心:恒看挫折,恒久动力恒心包含了恒看挫折、恒久动力这两种调适方法。郑教授表示,一个考生在刚进入高三时成绩还不错,但经历了高考前大大小小的调考后,自信心已经被摧毁了一大半,因为他越考越差,还没上考场就被挫折吓倒了。所以,提出“恒看挫折”就是要求考生用持之以恒的心态与考试带来的挫折做斗争。

郑教授提倡,可用有意识的心理调控方法来应对挫折。一是要在考试后认真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二是修订学习目标,使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总考第一名”、“绝不能失败”是苛刻的错误观念,让考生“搭着板凳也够不着”,所以不要对自己苛求。三是考生要学会用“中长远满足”去替代“即刻满足”,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孩子这方面不行,但总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信心:信我必胜,信念合理“五心”中的最后一心就是信心,信我必胜、信念合理。这是考生获取信心必不可少的两件法宝。自信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在明确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求得他人的理解与帮助之后,才能做到自信,而不是骄傲自满。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28802140  闽ICP备10029350号-1
地址:吴航街道和平街210-2号  邮政编码:350200  由福州鑫伟博网络技术支持